奶牛式就業
就各個國家的經濟形態,前幾年有個這樣的段子: 瑞士有5000頭奶牛,可沒有一頭是自己的,怎么生存?向牛的所有者收租金。 俄羅斯有2頭奶牛,數了一遍有5頭,又數一遍42頭,再數一遍其實2頭,最后不數了,開了瓶伏特加喝。 日本有2頭奶牛,生物工程師重新設計了它們,讓它們只有1/10大小,產奶量卻是之前20倍,再給它們設計新的卡通形象,開始全球營銷推廣。 中國也有2頭奶牛,不得不雇100人擠奶,50人伺候,50人運奶,最大化就業率。 2020年的中國就業局勢和奶牛的這個段子相似度是非常高了。 11月3日來自政府部門的信息顯示:公共部門目前解決了280萬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就業壓力較今年前期有所減輕。 這可是個不得了的數據,要知道2019年公務員國考報名人數才138萬人,實際參考的人數98萬人,最后招錄的只有1.5萬人。 根據2016年公布的數據,全國公務員總數為716.7萬人。 今年迎接畢業生的總人數在874萬左右,而公共部門解決了280萬高校畢業生的工作問題。 比如為了解決就業,各地公務員擴招,可是放了個大招。 根據目前公布數招錄數據,湖南公務員招錄擴招9.02%、福建公務員擴招50%,這些數字聽上去已經很震撼了,但有的省份擴招比例都是過去的好幾倍:比如山東,去年招錄規模為3047人,今年為7360人,漲幅142%;內蒙去年招錄公務員1471人,今年計劃招錄7270人,擴招幅度400%。 保住今年就業,可是動員了從國家、到企業再到個人的全部力量。 小曹,畢業也不過3年,由于自己勤勞能干,剛剛升了管理層,生活也是小有起色。有時候小曹混混校友會,目的和大家都一樣:看看能不能結識什么大佬,關鍵時刻能夠完成資源置換。 什么好處沒撈著什么呢,今年母校倒是開始求自己了:有工作位置嘛?給師弟師妹介紹介紹啊。 母校的忙,小曹想著還是應該幫幫,再說可能會遇到什么出色的年輕人了呢,于是就跟公司商量擴招幾個實習生的位置,好的未來轉崗到全職。結果嘴剛一開,自己領導也表示,收到了母校的求助信,領導也打算接收幾個來自本校的畢業生。 小曹之后沒再說什么,也沒再去要名額,但他心里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能獲得今天的生活,可能并不是因為自己天資過人或者聰明能干,只是因為自己比現在的應屆畢業生,老那么4、5歲而已。 每個人有自己的命,但終究活在一個“勢”底下,過去趁勢搭建了生活的人,已經擁有了生活資源,但現在的這個“勢”在往平里走,或者說往下走,剛爬上它的人,只能跟它一起起伏了。 未來還會好嗎 “小康”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禮記》里,大概的意思是說,人們只贍養自己的家庭,掙錢和工作,都是從個人需求出發,不是為了別人。夫妻關系好,家庭關系好,比起類似于“共產社會”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是個社會秩序基本安定的利己社會。 后來這個概念,就被介紹到中國的社會改革里了:20世紀末對小康的定義大概是指,大家不光能溫飽了,生活質量也上去了,能夠豐衣足食了。 建國以后,中國消除貧困的速度是肉眼可見。建設成小康社會這事,打算2020年干成,早在五年前的時候,就打算在今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區脫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不過今年經濟增速有些堪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11月4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的GDP增長預期在1.9%左右,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最低增長。 根據2019年的計算:GDP保持在6.2%左右,能帶動1100到1200萬人的就業。增速降到1.9%,意味著幾百萬個崗位就沒了。 今年應屆畢業生就有874萬,目前公共部門收了280萬人,64.5萬人靠各級政府機構云招聘找到了工作,貧困畢業生專場解決了20萬人的工作。 國家出力用奶牛大法解決了364.5萬人的就業,可剩下500萬大學生的工作什么樣了?目前還沒有報告出來。 華南理工大學是好大學了,5月的時候其新傳學院本科就業率才36.17%,研究生就業率48.53%,比起過去低了一大半。 現在樂觀的預計是2021年的GDP增長能恢復到8.2%,帶動就業1500萬左右,但無論怎么說,這都是個理想模型。 大勢呢,目前其實不太明朗。 中美關系未來發展會什么樣現在還不知道,但是遏制中國已經是美國既定國策了,這不會因為拜登上臺而有任何改觀。 2017年,商務部中國全球價值鏈課題組撰寫過報告,統計中美貿易與中國就業崗位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每出口100萬美元的商品,能在國內創造37.3個崗位,2016年全年中國向美國出口拉動了多少就業呢?1452萬,是很龐大的就業人群了。 就算沒有疫情,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對穩就業來說就已經很不利了,在就業上,中國可是受影響多的一方:畢竟咱們比人家更依賴出口,且勞動生產率低一些,這意味著損失一樣的貿易額度,在中國失業的人更多。 摩根大通估算了中美貿易對中國就業可能造成的損失:如果美方對中方2000億美元的商品征收25%的關稅,中方如果報復,會損失70萬人的就業,如果不報復,則要損失300萬。 這事還有滯后性,畢竟整個價值鏈的影響需要好幾年才看的出來,2019年,失業率還是頂住了,保持在3.62%。 可根據未來幾年的貿易狀態,以及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穩就業,還是個大問題。 不少高校已經學精了,看見2020畢業生的窘境之后,現在已經開始動手填坑了。上海外國語學院,8月的時候開始搞線上雙選會,這可不是在幫2020屆畢業的學生,而是為2021年的同學在提前找工作。 可不光是國內畢業的同學想著在國內找個坑占了,海歸也是啊。 2020年歸國海外留學生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58.19%,要說這是個創造歷史的事了,民族史上這么大規模的人才回流,其實很少見。 要是在太平年景,這事可是好事。可現在就不好說了,畢竟家里就兩頭奶牛。 誰都不好過 應屆畢業生就業困難,其實也是萬千就業問題的一個,安排280萬人工作的浩瀚工程,在總的失業人口面前甚至已經有點螳臂當車的意思了。 在疫情得到控制后,鄉鎮失業率雖然一直在不斷降低,但是8月份的時候還保持在5.6%,高于5%的失業率紅線。9月的城鎮調查失業率,要比去年同月高0.2個百分點,重點群體失業率,都高于去年同期。 當然就業這么慘,國家不是坐視不管的,各個部門都配合想辦法降低失業率。1月到9月的時候,一共向564萬戶企業發放了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850億元,惠及了1.45億人。開篇也提到了,為了解決就業,國家、企業、個人、各種機構都被動員了起來。 可很大一個問題就是:創造這么多崗位出來,有那么大市場嘛?人們的生活水平能保障住么? 美國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曾經寫過《狗屁工作:一種理論》,講得是現代經濟中30%-40%的人從事的是不創造價值的工作,是一種“零和經濟”。 經濟好,失業率低的時候,企業想提高效率,恨不得把這些人都給裁了,讓所有人都干能創造實際價值的工作去。但是現在邏輯剛好相反:能創造多少就業就創造多少,讓大家有口飯吃,暫時沒法管這個工作有沒有實際價值。 今年不少找到工作的人都抱怨:每天很累,每天開會,每天花很多時間把PPT做得精美,研究Word的字體、行距、邊幅,似乎每天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決這些瑣事。 可能很多人心里是覺得對不住自己的教育成本,天天干的都是芝麻小事。但其實今年只要在崗有工作,就已經為社會穩定貢獻巨大力量,至于工作本身有沒有意義,就不要細究了。部隊里有一種打發時間的操練,是把磚頭從操場這頭搬到那頭,再搬回這頭,除了鍛煉士兵的身體毫無意義,但確實很好用,各基層部隊都在用。 大家就當自己的工作是“兵不可閑”在社會崗位上的應用吧。 市場需求的價值少了,就業人數卻上去了,可支配的收入會降下去。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人均工資性收入9010元,比去年同期名義增長了2.4%。可是把價格因素扣除以后,實際下降了1.3%。 消費上也顯示出來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2485元,下降了8.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了11.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6209元,下降了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了6.0%。 今年能找到工作自然是一件幸運的事,但是找到的工作能不能支持幸福的生活,又是另外一碼事了。過去人們對于未來的預期都是越來越好,現在看,只要不往壞里變就是很不錯的事了。 2020好歹是挨過去了,但是2021年怎么辦其實現在還沒有定數,原因很簡單:今年為了不出現大批的失業人口,幾百萬人的工作都是政策性解決的。可是一個問題是,招了這么多人,許多工作崗位已經過飽了,明年依舊是800多萬人從高校畢業,屆時怎么解決這800萬人呢? 目前只能期待于經濟迅速恢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的8%以上的GDP增長能夠實現。 注定迷失的一代人 年輕人就業受阻是疫情以后的一個跨國現象。不光是中國年輕不太好,世界的年輕人也不太好。 根據一份英國的調查,在疫情間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了性工作者,且目前的學生群體中開始考慮成為性工作者的人數上升到了10%,比去年幾乎高了兩倍。 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吸納大量學生工作的服務業幾乎都在疫情中關停,大學昂貴的學費讓許多學生難以支付,實在沒法應對財務壓力的學生只好考慮成為性工作者。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表示,自己是被逼無奈,只能選擇如此。 已經從事了這一行業的一些學生表示,為了避免實質的傷害,選擇了線上販賣一些照片和視頻,結果視頻被下載和傳播,很擔心在未來走上職業道路的時候,這些內容會對自己的失業造成影響。 如今英國開始了第二次封國,就業情況也只會更糟下去。 至于澳大利亞,為了能夠保障未來幾年的年輕人就業,幾乎將歧視文科制度化了。聯邦教育部長宣布將縮減理科和工程類的學費,而商科和人文專業的學費將會上漲。 未來,澳大利亞的人文專業的學費由過去的每年6684澳元,上漲到14500澳元,翻了一番還多。法律和商科,則提高了28%,從過去的每年11155澳元,提高到了14500澳元。 教育、護理、數學、農業等專業最高下降62%,設計、IT、工程下降了20%左右。 最后結果很可能是文科學生,淪為了理工科學生的學費奶牛,畢業以后還找不到工作。 無論是選擇性工作,還是政府直接導向學生轉向高就業率行業,經濟要是不恢復,現在的困境就很難解決。 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16-24歲的青年人失業率都飚高到了20%以上,西班牙8月份的時候,登記的青年失業率甚至上升到了43.9%。至于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美國,9月份的年輕人失業率在12.5%左右。 這種高失業率的連帶問題,還會緩慢地對這一代人的未來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美國人特莎·菲利普茨亞克,今年22歲,剛剛畢業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自己的專業與海洋和海岸科學領域相關,申請了多份氣候變化、海洋保護、海洋植物研究的工作,最后均以失敗告終。 怎么活下去呢?目前她在輔導照看三個孩子,每周只有8小時的工作,加上政府的補貼,現在就處于湊合活著的狀態。因為付不起房租,還開始蹭爸媽房子住。 沒找到工作,選擇從事零工或者打工的年輕人們,正在喪失進入專業事業的機會,也在喪失積累技能的窗口。 而作為雇主呢,如果直接招經驗豐富的員工不用付出額外的時間成本,許多應屆畢業生也就被拋棄了,從而更愿意接受底薪的基礎工作。 這些問題累加在一起,會造成長期性的低質量就業。 有人對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數據做過調查,當時畢業的大學生在過去十年的就業率,依舊遠遠低于前輩,且十年間的薪酬增長也遠遠低于危機之前。 現在疫情造成的經濟沖擊遠大于2008年,青年失業率的情況也比過去更糟心。 隕石撞擊地面時的沖擊,只是暫時的,輻射和塵埃帶來的毀滅性會持續幾個世紀。 年輕人們要習慣眼前濃稠的灰暗,后面的危機還沒慢慢展開。
凱文國際教育 托福雅思教育咨詢 內蒙古凱文教育 北京凱文留學 北京托福雅思 北京移民 北京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