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一個求職輔導課上,一個清華的女生焦慮的問主持人:我的原生家庭非常不好,很擔心這會影響我未來的發展。聯想到電影《無問西東》的主題思想,不得不感慨,當大多數學生還沒聽過“原生家庭”這個詞時,一流名校的學生已經開始有意識的進行內在探索,開始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了。當一個人更早的看到人與社會運作的內在規律時,就能夠更早的明白如何更好的與這個世界合作。 反思中西部地區的很多大學,不要說學生,很多老師對生涯規劃都一無所知,他們給學生上的職業規劃課,對學生來說可有可無,讓學生無法體會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以致于大部分學生都淺顯的以為職業規劃就是簡單的找工作,甚至有些同學認為,世界變化太快,很多事情無法預測,再規劃也枉然。 合理認知:生涯規劃的目的不在于很快幫你找到工作、找到人生目標,而是在于對內在自己和外在環境(社會和世界)的不斷探索。通過這種探索,更深入的了解自己與環境的運作規律、適應承度,才可能作更充分的準備,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樣的自己才可能面對復雜世界時,能有意識的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才能,更好的與這個世界合作。方向比努力重要,因為方向意味著努力的目標,贏得人生的每一次重要選擇時,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而只有做到知時知勢知已,才能有準備的順勢而為,才不會讓自己被淘汰、被選擇。正是由于時代變化太快,很多行業已不是父母、老師能夠憑借經驗幫大家做決定了,生涯規劃才變得如此重要,重要到管理大師韋爾奇在《商業的本質》一書中,用了三分之一篇幅專門談論職業規劃對個人成功的重要性,因為除了計劃經濟時代和鐵飯碗時代不用生涯規劃,否則你的人生本質就是一種對自己經營管理的結果,沒有規劃的人生,如同沒有經營目標的公司,在商業時代必將被淘汰。 在近十年的校園招聘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在求職的時候,一心只想考上公務員或是留在高校當老師,能夠留在體制內或是能有混到退休的工作,就是他們的目標,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安安穩穩過一生,就已經實現人生目標,未來的幾十年就進了保險箱。 合理認知:“36歲我只會收費”的故事,恰恰是這樣選擇的結果,只是我們可以把“收費”兩字稍微的換一下即可。未來世界變化太快,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誰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盡早的做出選擇,才不會發生“36歲我只會XX”的事情。這是一個結果導向的時代,無論公司、企業或是政府都不得不緊緊圍繞世界的不斷變化,而不斷的調整規劃目標,有些行業、有些職業的消失只是一瞬間,而你還在低頭努力地做好本職工作,不抬頭看世界的現狀與變化,到時候可能平凡人都做不了。下崗職工就是這樣,他們不是沒有知識、沒有工作能力,也不是不好好工作,而是“保險箱”本身就割斷他們與這個世界的聯接,當“保險箱”對這個世界也沒有用時,他們只能隨著“保險箱”一起被世界淘汰。生涯規劃的目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主動的態度,準備好隨時應對變化的世界。
誤區三:一次規劃,終身不變! 認為規劃只要做一次的同學,在剛剛接觸生涯教育的階段特別多,比如南方城市接觸生涯規劃比較早,像廣東省已經舉辦了七屆大學生生涯規劃大賽,他們中的一些人,大學專業就是高中生涯教育課的測評結果,甚至有些高中學校校長,直接表示希望有一種測評工具可以直接把大學和專業都選了,他們認為這就完成了生涯規劃。 合理認知:其實沒有一種工具是可以準確測出人心的,更何況時代在變,自我也在不斷的變化,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探索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發生改變,隨著心智的不斷成熟,當然也會修正自己的目標,因此生涯規劃除了探索、抉擇和行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生涯反饋與調整。正確的生涯規劃是盯緊近期目標,遠望長期目標,在必要時及時調整中長期目標。生涯規劃的最終目的不是一步到位找到完美的人生,而在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你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了解有多少,并運用這種的資源整合實現每一個階段的人生目標,成為更好的你。因此,生涯規劃不是一勞永逸的,其本質是持續一生的過程,受個人內在和外在世界影響不同,而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主題。
誤區四:我有很多證書要考,沒時間做規劃!
在每年幾千份的簡歷篩選過程中,我會發現很多學生非常非常努力,因為他們考了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資格證書,從普通話到證券從業,從計算機等級到會計證,從考試的頻率上能夠看出,他們真的很忙,除了上課,幾乎都用來參加校外考試了。也恰恰是從這一點上,讓我看到他們缺乏對自己人生的規劃和想法,面試中也會經常聊起考這些證書的初衷,有的同學是因為大家都在考,不考自己有壓力,有的同學是覺得多一個證書找工作有幫助,當問到“這個證書會對你求職的崗位有什么幫助”時,很多同學則是不知道、不了解,再問到“你知道目前這個行業最需要什么人才”時,大多數同學則從來沒想過。 合理認知:生涯規劃與每個人的人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需要花費時間了解和分析個人發展過程中的經濟、社會、心理、教育等方面諸多因素,特別是還需要靜下心來不斷的檢視自己的過去和未來。被動生活也許也能成功,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事先深入了解樹的紋理和結構,把工具準備好了,看起來是晚了一步砍樹,卻可以更早更好地完成工作,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正如當學金融的同學們知道,看似與金融領域毫無關系的司考證書更被行業重視時,都覺得不可思議。因此,如果可以及早進行生涯規劃,通過專業人士幫助,及時調整這些認知偏差,不僅可以幫助大家節省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而且可以大大的提高求職的成功率。
誤區五:興趣是萬能的!
有這樣一些同學,將自己的失敗歸結于沒有興趣,認為自己只要找到有興趣的專業、職業時,一定就會成功。于是他們不斷的換專業、換工作,不幸的是,專業能力是從枯燥的學習和大量重復的練習和訓練中獲得,因此興趣和能力是兩碼事。 合理認知:找到自己的興趣,不見得能成功,但好的開始已經成功了一半,如果能夠結合生涯規劃,明確自己把感興趣的事變成能力的方向,制訂詳細的實施計劃,腳踏實地的去行動,將會更容易成功。有興趣無能力,只會增加挫折感和失敗感;而無興趣有能力,則心中缺乏滿足感和幸福感,人生充滿空虛和無意義。因此生涯規劃將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同時考慮,找到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幫助大家正確認識興趣和能力的關系,了解自己的興趣,加強自己的能力,發揮個人潛能的同時,找到自己天生屬于并適合的那個角色,實現人生價值。
誤區六:好工作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
一位高校就業中心的老師說,盡管經過多年的就業培訓,像"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這樣的打油詩,依然在各大高校學生群體的流行,抱著這樣想法求職的學生,找工作既挑地域又挑行業,既挑收入又挑崗位,對于學校辛苦搭建的就業平臺不知珍惜,錯失了一個個基層崗位,最后畢業也意味著失業了。 合理認知:如果“錢多事少離家近”正是你的求職目標,那么能不能給HR一個錄用你的理由呢?現實工作中,我問過很多90后,他們只想要這樣的工作,卻從未曾想過給自己制訂一個詳細規劃,來成為配得上這份工作的人。實際上你的收入不是由你的學業投入成本決定,而是由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結構決定。你的去留也不是老板或HR決定,而是同崗位的其他競爭者決定。你的簡歷也不是證明你優秀的過去,而證明你未來是否能給企業創造價值。那么,想獲得工作時間自由,又能買買買的牛逼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證明自己牛逼的配得上它。
生涯教育正處于一個啟蒙普及的階段,越早的接觸并意識到生涯教育的意義,有助于大家更早的實現幸福人生。
凱文國際教育 托福雅思教育咨詢 內蒙古凱文教育 北京凱文留學 北京托福雅思 北京移民 北京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