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面對變化多端的世界,國籍的邊界感已經模糊,文化的融合,全球意識的崛起,世界性的溝通合作,讀懂與參與社會活動,使英語能力變得更加重要。
高品質的原版閱讀,有原創觀點的寫作,有說服力及影響力的溝通是英語能力中最重要的三個。
有競爭力的英語學習應該是以閱讀為基礎,以溝通交流為目的;青少年閱讀以青少年感興趣的主題展開,方能有效持續的訓練青少年的思維模式。
有內容的溝通不僅需要龐大的詞匯量,更需要表達中對于英語世界的思維模式,自我展示,社會形態,歷史人文,普世價值觀的認知, 例如對于動物權利,種族之間的矛盾,以及法律的基本知識。
西方人對自我認知的重視延伸到對心理的重視。學習西方文化內涵和思考方式有利于我們知己知彼,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定位。
越來越多像SAT, ACT 標準考試內容不只是衡量孩子英語的掌握程度,更是越來涉及閱讀文化內涵的認知。
眾所周知,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掌握語言,同樣學10年英語,3~13歲學比8~18歲學效果更好,因此所有的語言學家一致認為,3~12歲是學外語的最佳時期。
“習得”acquisition:一般指幼兒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言語交際活動,不知不覺地獲得第一語言(通常是母語)的過程。“學習"learning:在心理語言學中是指人在習得母語后有意識地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學習路徑,經過了不同的大腦語言區。語言習得時,生活中遇見什么學習什么,沒有先易后難的系統規劃。語言習得比語言學習更直接,反應更敏捷和迅速。所以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路徑,家長要珍惜12歲之前孩子學外語最輕松的時光。
越來越多家長很早就開始考慮各種與國際教育對應的準備,這里跟大家分享英語課程在一般學校、雙語學校和國際教育的不同教學類型和方式。
ESL(第二語言)
Language(語言學)
學科英語 (Non-Fiction)
literature(文學)
ESL 是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把英語當成第二語言來學習。我們熟悉的牛津英語課本就屬于典型第二語言教學,偏重發音,比較注重語法,特定場景的口語等.ESL相比所謂的“原版教材”來說比較淺。如果以詞匯量累計做指標的話,我們牛津英語課本到小學5年級總共累計不到1000個字。第二類語言的學習法是語言學(Language) 這種學習跟我們熟悉的語文學習模式很像,重視發音、語法、時態、詞匯、學習句型,進一步到文章結構的學習運用。
英語母語國家的孩子也需要學習Language,這是他們的語文,這種知識能力對于表達非常重要。第三類的英語學習是學科英語 (non-fiction),學科英語就是用英語來學習數學、歷史、科學等科目,而不是僅僅學習簡單的基本語法,詞匯和和日常對話。通過學科英語的學習,可以幫助孩子將英語知識轉化為英語能力;達到將來真正能夠使用英語進行工作的水平。我們的母語漢語是一種語言,同樣的英語也只是一門語言,其實語言本身并沒有任何競爭力,主要是看使用者能否靈活的運用。實施學科英語的教學方法,需要學習者的英文水平近乎母語,如果接近這個母語標準,不管在學業上、工作上都能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溝通,我們的孩子就有機會得到另一層面的學習機會,開闊眼界,從而具備更高的競爭力。第四類語言學習是literature(文學),在英語系國家里,孩子除了學習語言外,還必須涉獵文學作品。在這里講的文學不一定只有莎士比亞,在小學階段可能是繪本,章節書,在中學階段是青少年文學和經典文學。我們在體制內學校比較少接觸到英語文學。文學是文字的藝術。跟任何好的藝術品一樣,好的文學作品對于每一個讀者會產生不一樣的觸動。文學作品是傳達作者感受、對于社會形態的認知、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的一種文字藝術。作者透過文學作品對人性,生活的一種文字呈現,在文學課程中我們有機會聯想到自己親身經歷,并對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做一個新的認識和評價。雖然美國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學英語文學的,但是每個人在中學都會經過青少年文學的洗禮。所以我認為,接觸優質的青少年英語文學作品是一種能夠讓我們打開對西方社會形態的存在和思維模式的一扇大門。有些人會錯誤的認為,“為孩子們寫的東西是必然不是太高大上的,不能算是一個重要的文藝作品。其實針對青少年特有的身心特征,選擇適合年齡的主題,選取他們關注和能夠產生共鳴的話題,沒有比青少年文學更好的素材。其實有許多偉大的兒童故事是充滿富想象力和令人難忘,我們對很多英語青少年文學作品應該也不陌生,例如『哈利波特』,『湯姆歷險記』,RoaldDalh的『詹姆士和大仙桃』等。這些的青少年文學大多數以青少年為主角,他們很容易讓青少年的讀者產生共鳴,因為這類作品塑造的青少年形象、反映他們心理世界和和他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形態。青少年文學很容易對青少年的行為和觀念上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文學對于青少年有重要深遠的影響力。優質的討論讓孩子養成傾聽的習慣和批判性思維。一位就讀4年級國際學校的男孩,在讀過『詹姆士和大仙桃』里主人翁經歷的恐懼,在老師的引領下,刷新了他對自己感覺的認知。他分析道恐懼不一定是對自己有傷害的事物或害怕的情緒,是對不能掌握的未知的一種無助感。他舉例說自己一直很怕黃蜂,但是有一次朋友提醒他仔細觀察在油麥菜里看到的蜜蜂,他在那一瞬間戰勝了內心對于蜜蜂的恐懼。
在另一本小說『Sideway stories from wayside School』老師指定要分析故事里幾位小學生不同的特長,孩子們就自動聯想到自己的能力和特長。另一位5年級的孩子,在讀『Where the Red Fern Grows』的過程中一邊讀,一邊哭,因為里面的主角是一位年紀跟他一樣大,出生在美國鄉下的男孩,他和他心愛的2只獵狗一起探險捕捉浣熊,但是最后獵狗為了保護小主人被山貓咬死,另外一只狗也為了同伴的死亡傷心欲絕,殉情而死。這個故事帶給班里的同學們對于美國農村新的認識,他們被不同的情節感動,有些人的感動是獵狗的忠心,有人對于男孩為了不增加家庭負擔,努力2年攢錢認為值得敬佩。另外一位同學則認為狩獵浣熊這種比賽太不符合我們這個時代提倡的環保意識和動物權利。不可思議的是這些讀過這本書的孩子現在都在高中了,時過多年的現在,對這本書里體現的情懷仍不能忘懷。青少年文學除了促進感性素質的發展以外,對于準備出國的孩子來說參與文學課程有利于適應西方學校,孩子們會了解老師期待每一位學生的參與和意見分享,學習如何傾聽和如何處理跟同學的意見分歧等。小說是學詞匯最好的媒介,從一本小說中能學到很多單詞,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可以體現每一個詞的確切含義和實際用法,讓學生們能夠有效的記住和應用。
托?;騍AT這種標考測試里,詞匯量對成績有巨大影響。累計詞匯量是從小要做的事,而不是考試前去背字典或惡補詞匯表。
英語國家的孩子也是需要學單詞的。如果到SAT官網去看,他們對于備考準備的建議就是閱讀、閱讀、閱讀。
小說的情景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記憶,增強閱讀效率,訓練思維習慣、分析、表達的閱讀延伸幫助孩子產生更有內涵的輸出。
我們透過閱讀,增加對世界的認識,檢閱自己內在價值觀,通過思考/評估/判斷的學習力,使得我們孩子在未來知己知彼,能夠創造出新的想象,新的影響力和新的價值。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非常多樣,我們對孩子更注重能力的培養,例如閱讀理解能力,流利精準的書面表達,公眾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執行能力等,那些不容易量化,不一定在成績單上顯示出來的學習項目,透過青少年文學的深入閱讀,潤物細無聲的積累起來。
別只滿足于只局限于基礎口語,拼讀的能力,面對新的世界,我們一起來追求以英語能力來讀懂世界。
回歸學習根本,做好閱讀才是提升知識、能力的王道,刷題可以拿到好成績,但真正的學問是刷題培養不了的。一本一本讀英文原版,雖然不是捷徑,卻是唯一科學的方法。無論托福還是SAT考試,都是能力型測試,能力到了,成績水到渠成。別滿足ESL那種拼讀的能力,而是以英語能力來讀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