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備考過程中,大家多多少少會在網上或聽周圍考友討論考試Pace的問題:GMAT考試該如何分配時間才最有效?一定程度上這決定了你的分數和題目的難易走向。
首先給出網上的一份GMAT 考試Pace:
大陸考生在進入verbal考試的難度系數大約在V25的分數,而同時,前面題目的正確情況的確是會影響到后面題庫的難度,前10題的確很重要會對后面的題目難度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如果你選擇的考試順序,把Verbal放在了第二甚至第三位,那么在verbal開始前的休息時間里,大家就要有意識地開始調整自己的狀態了。
在正式進入verbal部分開始的階段,雖然題目相對簡單,也依然在保證正確率的情況下,用比較穩健的速度去答題。
一是為了找到一個正常的做題狀態,擺脫緊張感;
二是為后續能進入高分庫,打好基礎。
而一般過了前10題,狀態找回了,就可以慢慢地適當加速來完成題目了。
從淺層的意思來看,pace無非就是做題的節奏、時間分配。尤其在GMAT的verbal部分下,65分鐘內完成36道題,平均每道題能花費的時間在108秒。當中還包含有10道段落性題干的邏輯,和4篇閱讀的文章,整體閱讀量很大,節奏也很緊張。 所以,時間的合理分配,讓自己能“有意識”地計算時間分配,不快不慢,最大化利用這65分鐘,是pace最基本的考量。 但其實,pace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完成”。 Pace非常影響心態 經常有同學,會因為模考經常做不完而擔心:最后三道題沒做完,到底應該秒選過,還是留著不做?還沒實戰就已經心態失衡,開始尋求安慰,這也是很多人把機經當成最后的“救命稻草”的原因。 可以說,就是因為在平時的備考過程中,Pace不穩定甚至做不完,讓很多考生在考試前就產生了陰影,甚至畏懼考試;到了實戰,更是雪上加霜,要是前幾道沒中機經或者讀題卡頓,就頭腦一片空白,只剩下一個聲音:一定要做完一定要做完,千萬不要來不及…… 這樣的心態之下,即使勉強做完,考試成績往往也慘不忍睹。說到底,還是實力不過關。在整個復習階段沒有盡早重視和解決問題,臨考前才抱佛腳,結果只能面對暴露的矛盾束手無策。連基本的“做完”的需求都達不到,自然無暇顧及所謂的“策略”。 Pace是給自己制定的一個理性的策略 GMAT是一個自適應的考試,在整個考試進行的過程中,系統會根據考生的答題情況,不斷調整和匹配題目的難度系數,因此在整個考試的過程中考生會不斷面臨到自己的ceiling,也就是水平能觸及到的上限。 在這個過程中,考生尤其地糾結和猶疑不定:想要做對,進入更高難度的題庫,但時間又沒有那么充分讓你想透,總是帶著猶豫不決開始下一道題目,考試過程極其痛苦。 與其說pace是把考試時間一刀切,僵化地平均每道題的做題時間,不如說pace是你在面對自適應測試時候給自己制定的策略。機經可以幫助你節省讀題理解的時間,而一個好的pace,好的時間分配策略,卻能夠幫助你減少因為猶豫不決導致的時間浪費,面對不同的可能性的情況,能夠做出當下對你“最優選擇”。 這是一種取舍,也從側面反映理性:考官希望看到考生在壓力的情況下,能不能做出“最有利”的判斷(最有利,但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這正是商學院需要的素質之一。 另一點更重要的是,當你對你可能遇見的情況已經有了預案,對時間的概念足夠量化,那么考試中會有一種篤定,會讓你很快走出緊張和慌張的情緒,專注于眼前的選擇,對心態同樣是一個積極的作用。 所以,好策略+好心態,pace所隱含的是你對考試這65分鐘verbal部分的充分把握,讓你從容而有效地利用時間,發揮自己應該有的水平。
凱文國際教育 托福雅思教育咨詢 內蒙古凱文教育 北京凱文留學 北京托福雅思 北京移民 北京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