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AT,全稱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中文名稱為美國中學入學考試,適用于美國、加拿大私立中學的入學,是申請者所必須參加的一個考試。
SSAT考試內容分為四部分:作文、詞匯、閱讀和數學。其中作文不計入總分,交予錄取學校評判;數學對于前去應考的初中或高一學生來說極為簡單,相信學生只要熟悉相關數學詞匯,一般都會取得達標的成績;SSAT閱讀的難度并沒有特別高,只要將常用的SSAT閱讀詞匯這一關拿下,并且在快速閱讀和背景知識上下些功夫,閱讀取得高分也并非是難事。那剩下最難,也是最拉開差距的就是詞匯部分,同時詞匯部分又是錄取學校極為看重的一環,SSAT中可以說是得詞匯者得高分。那為什么說SSAT詞匯最難呢?客觀來講,SSAT詞匯的難度有直追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趨勢,這個對于很大部分準備SSAT的初中生來說,實在是有些難了。很多學生的基礎詞匯只有1800-3000,要在半年內達到12000-13000的水準,就必須要花大量的時間在詞匯上,這就是為什么在學生的個性化定制中,詞匯總是占重頭的原因。2、消極記憶的單詞不成體系,即不知道每個詞的具體的運用,和詞與詞之間的聯系;3、過于被動強迫記憶,容易造成學生反感,最后不愿意主動背單詞。我們的經驗是,學生每次考試,分數都會有個區間,單詞量基礎決定了一次考試分數的下限,而技巧和培訓是決定能在學生的基礎上,加多少分。比如,一個普通高中學生詞匯量在3000~4000,參加托福考試,差不多在50~70分,因為基礎弱,波動會很大,分數很不穩定。所以通過相關的測試,來決定孩子進入哪個層次的學習,是比較有效的。比如托福,就有基礎、強化、沖刺至少三個層次。根據孩子的詞匯水平,選擇相應的班型和同水平的同學,學起來才會恰到好處。這個符合教育心理學中關于人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心理學上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在comfort zone學習,學不到什么東西,因為大多數知識自己都知道了,而且學生會變得傲慢,感覺自己是學霸,周圍都是學渣;在適度壓力區/學習區(stretch zone),學生收獲最大,跟自己過去知道的知識有關聯,學起來不卑不亢;而在恐慌區(stress zone),完全脫離了過去的知識,學生會感覺太難了,常常會受到比較大的打擊。所以,一旦有“**課先上著吧”這樣的想法,一定要扼殺在萌芽里,當孩子發現周圍同學都比自己強,會有嚴重的挫敗感,聽說讀寫課都很難跟上老師的授課進度,學不進東西,容易一蹶不振。 鑒于以上提及的情況,我們建議,先強化背誦單詞一個月:每天5小時,分散在早2小時、中1小時、晚2小時;或者三個月:每天2小時,分散在早晨、中午和晚上。在此之前,任何真題做了都是浪費。